從裝飾的三種紋樣分析,其中四魚紋明顯源于南宋末興起的雙魚洗。元代不僅承襲了雙魚洗的款式,而且還結(jié)合當(dāng)時流行的露胎法,創(chuàng)燒出貼塑露胎紅醬色魚紋的洗、盤、盞等器皿。但到了明以后,雙魚紋在龍泉窯中就比較少見了。此洗的原型應(yīng)也是雙魚洗,可能因器形較大,所以就多添了兩條,形成互相追逐的四魚圖。腹壁的海水波浪紋在元代就已盛行,明代官窯器中更加流行,明初龍泉官窯器中的大盤、墩碗往往能看到此類海水波浪紋。最奇特的是五馬圖,此五馬齊奔圖,陽文凸起,有浮雕般的立體感,且身上還飾有流動的火焰紋。由于明代崇尚火德,動物紋圖案一般都帶有火焰紋,看來這一現(xiàn)象在龍泉窯中也不例外。五馬紋在歷代龍泉窯器物中可說是絕無僅有的,為什么會出現(xiàn)這一紋飾呢?只要對照景德鎮(zhèn)官窯器就清楚了。明宣德青花官窯器中流行的海八怪,其中之一就是海馬,并一直沿用至成化斗彩器上。另外,五馬圖的出現(xiàn)還可能和當(dāng)時科舉初盛有關(guān),所謂“老馬識途”,馬有識途的寓意指向,因“識”與“仕”同音,所以又有馬到成功,登上仕途的含義。結(jié)合這點(diǎn)來看,魚紋也不難理解,因龍泉窯中的魚紋一般以鯉魚形象為原形,此四魚自然也不例外,自是“鯉魚跳龍門”,暗示青云之路,而“四”與“仕”音相近,也成了吉數(sh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