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屬胎琺瑯器則依據(jù)在制作過程中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,可分為掐絲琺瑯器、鏨胎琺瑯器、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。
銅胎畫琺瑯鼻煙壺
琺瑯器主要有兩種,一是源自波斯的銅胎掐絲琺瑯,約在蒙元時期傳至中國,明代開始大量燒制,并于景泰年間達到了一個高峰,后世稱其為“景泰藍”。此后,景泰藍就成了銅胎掐絲琺瑯器的代稱。另一種是來自歐洲的畫琺瑯工藝,它在清康熙年間始傳入中國。
具體說來,掐絲琺瑯器在明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,其后工藝水平均明顯下降。清代的景泰藍工藝胎薄,掐絲細,彩釉也比明代要鮮艷.花紋圖案繁復多樣。乾隆時期制品雖然不能和景泰、成化時期相比,但是比起弘治、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絕不遜色。20世紀初葉,景泰藍總體制作水平不及前代,胎體薄,色彩鮮艷有浮感,做工較粗。這時只有“老天利”、“德興成”制作的景泰藍做工細,質(zhì)量好。
畫琺瑯技術自傳入中國后,在康、雍、乾三朝得以發(fā)展,三朝作品在造型、釉色、紋飾、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。康熙時期的畫琺瑯器釉色亮麗潔凈,紋飾以寫生花卉及圖案式花卉為主。雍正年間的畫琺瑯器器型制作工整,黑釉光澤亮麗,超過康、乾二朝。乾隆年間的畫琺瑯器裝飾趨向”稠密”、“細致”的堆砌式,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裝飾方式,工藝上出現(xiàn)了畫琺瑯與內(nèi)填琺瑯、掐絲琺瑯等相結(jié)合的現(xiàn)象。
琺瑯器作為藝術品收藏中的一個門類,也吸引了廣大的收藏愛好者,收藏對象以景泰藍居多。我們所指的景泰藍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、工藝復雜的景泰藍,當時景泰藍工藝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。此外,十年浩劫后,國內(nèi)遺存民間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藍幾乎蕩然無存。稀少的存世量與廣闊的市場需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反差和增值空間。而且當今市場上景泰藍器皿與同時代的景德鎮(zhèn)官窯瓷器相比較,價格低得多,所以它的升值潛質(zhì)相對也更大。
現(xiàn)2013年春節(jié)藝術品精品拍賣火熱征集中.
征集范圍:
[1]、瓷器:民國之前的精品瓷器,元、明、清為主,宋瓷為佳;
[2]、玉器:翡翠玉器,明清玉及高古玉“潤、透、白”為佳;
[3]、書畫:古代字畫精品,近現(xiàn)代名家作品為主等書畫作品;
[4]、雜項:各類精品雜項,如佛像、石章、各類雕刻、金銀器等;
[5]、油畫:當代藝術,各國油畫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