'
高粱
高粱,禾本科,高粱屬。1年生草本。稈實心,中心有髓。分蘗或分枝。葉片似玉米,厚而窄,被蠟粉,平滑,中脈呈白色。圓錐花序,穗形有帶狀和錘狀兩類。穎果呈褐、橙、白或淡黃等色。種子卵圓形,微扁,質(zhì)粘或不粘。性喜溫暖,抗旱、耐澇。按性狀及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、糖用高粱、帚用高粱等類。中國栽培較廣,以東北各地為最多。食用高粱谷粒供食用、釀酒。糖用高粱的稈可制糖漿或生食;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;嫩葉陰干青貯,或曬干后可作飼料;穎果能入藥,能燥濕祛痰,寧心安神。
營養(yǎng)成分
高粱的主要利用部位有子粒、米糠、莖稈等。其中子粒中主要養(yǎng)分含量:粗脂肪3%、粗蛋白8~11%、粗纖維2~3%、淀粉65~70%。
蛋白質(zhì)在子粒中的含量一般是9~11%,其中約有0.28%的賴氨酸,0.11%的蛋氨酸,0.18%的胱氨酸,0.10%的色氨酸,0.37%的精氨酸,0.24%的組氨酸,1.42%的亮氨酸,0.56%的異亮氨酸,0.48%的苯丙氨酸,0.30%的蘇氨酸,0.58%的纈氨酸。高粱子粒中亮氨酸和纈氨酸的含量略高于玉米,而精氨酸的含量又略低于玉米。其他各種氨基酸的含量與玉米大致相等。高粱糠中粗蛋白質(zhì)含量達(dá)10%左右,在鮮高粱酒糟中為9.3%,在鮮高粱醋渣中是8.5%左右。高梁稈及高粱殼的蛋白質(zhì)含量較少,分別為3.2%及2.2%左右。
高粱蛋白質(zhì)略高于玉米,同樣品質(zhì)不佳,缺乏賴氨酸和色氨酸,蛋白質(zhì)消化率低,原因是高粱醇溶蛋白質(zhì)的分子間交聯(lián)較多,而且蛋白質(zhì)與淀粉間存在很強(qiáng)的結(jié)合鍵,致使酶難以進(jìn)入分解。
脂肪含量3%,略低于玉米,脂肪酸中飽和脂肪酸也略高,所以,脂肪熔點也略高些。亞油酸含量也較玉米稍低。高粱加工的副產(chǎn)品中粗脂肪含量較高。風(fēng)干高粱糠的粗脂肪含量為9.5%左右,鮮高粱糠為8.6%左右。酒糟和醋渣中分別為4.2%和3.5%。子粒中粗脂肪的含量較少,僅為3.6%左右,高粱稈和高粱殼中含量也較少。
無氮浸出物包括淀粉和糖類,是飼用高粱中的主要成分,也是畜禽的主要能量來源,飼用高粱中無氮浸出物的含量變化于17.4~71.2%之間。高粱稈和高粱殼中的粗纖維較多,其含量分別為23.8%和26.4%左右。淀粉含量與玉米相當(dāng),但高粱淀粉顆粒受蛋白質(zhì)覆蓋程度高,故淀粉的消化率低于玉米,有效能值相當(dāng)于玉米的90~95%。高粱稈和高粱殼營養(yǎng)價值雖不及精料,但來源較多,價格低廉、能降低飼養(yǎng)成本。
礦物質(zhì)與維生素礦物質(zhì)中鈣,磷含量與玉米相當(dāng),磷約40~70%,為植酸磷。維生素中B1、B6含量與玉米相同,泛酸、煙酸、生物素含量多于玉米,但煙酸和生物素的利用率低。據(jù)中央衛(wèi)生研究院(1957)分析,每千克高粱子粒中含有硫胺素,(維生素B)1.4毫克,核黃素(維生素B2)0.7毫克,尼克酸6毫克。成熟前的高粱綠葉中粗蛋白質(zhì)的含量約13.5%,核黃素的含量也較豐富。高粱的子粒和莖葉中都含有一定數(shù)量的胡蘿卜素,尤其是作青飼或青貯時含量較高。
丹寧屬水溶性多酚化合物,也稱鞣酸或丹寧酸。丹寧具有強(qiáng)烈的苦澀味,影響適口性;丹寧能與蛋白質(zhì)和消化酶結(jié)合,影響蛋白質(zhì)和氨基酸的利用率。
6
【營養(yǎng)成分】:每100克紅高粱米含水分11.4克,蛋白質(zhì)8.4克,脂肪2.7克,碳水化合物75.6克,粗纖維0.6克,灰分1.3克,鈣7毫克,磷188毫克,鐵4.1毫克,硫胺素2.26毫克,核黃素0.09毫克,尼克酸1.5毫克。
【性味】:性溫,味甘、澀。
【功效】:溫中,利氣,止泄,澀腸胃,止霍亂。適用于下痢及小便濕熱不利。[4]
【食用方法】:主要是為炊飯或磨制成粉后再做成其他各種食品,比如面條、面魚、面卷、煎餅、蒸糕、粘糕等。加工成的高梁面,能做成花樣繁多、群眾喜愛的食品,已成為迎賓待客的飯食。除食用外,高粱可制淀粉、制糖、釀酒做醋和制酒精等食用價值高粱粥。藥用價值
【拼音名】:Gāo Lianɡ
【別名】:木稷、藋粱(《廣雅》),蘆穄(《食物本草》),蜀秫、蘆粟、獲粱(《綱目》),番黍(《甌治遺事》)。
【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】:Sorghum vulgare Pers.
【來源】:禾本科高粱Sorghum vulgare Pers,,以種子入藥。
【生境分布】:全國各地。
【性味】:《綱目》:"甘澀,溫,無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: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足太陰、陽明經(jīng)。"
【源形態(tài)】:
蜀黍(張華《博物志》)
一年生草本,高3~4米。莖圓柱形,節(jié)上有黃棕色短毛。葉互生,狹披針形,長達(dá)50厘米,寬約4厘米;葉鞘無毛或被白粉;葉舌硬膜質(zhì),先端圓,邊緣生纖毛。圓錐花序長達(dá)30厘米,分枝輪生,無柄小穗卵狀橢圓形,長5~6毫米,成熟時下部硬革質(zhì)而光滑無毛,上部及邊緣有短毛。穎果倒卵形,成熟后露出穎外,亦褐色。有柄小穗雄性,其發(fā)育程度變化甚大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:幼芽、果實含p-羥基扁桃腈-葡萄糖甙、水解產(chǎn)生p-羥基苯甲醛、HCN和葡萄糖。
【備注】:
高粱佛焰苞能清熱止血,治一切失血之病。
高粱根能利小便,以及膝痛,腳跟痛。
【功能主治】:
高粱味甘性溫,食療價值相當(dāng)高。中醫(yī)認(rèn)為,高粱性平味甘、澀、溫、無毒,能和胃、健脾、止瀉,有固澀腸胃、抑制嘔吐、益脾溫中、催治難產(chǎn)等功能,可以用來治療食積、消化不良、濕熱、下瀝、小便不利、婦女倒經(jīng)、胎產(chǎn)不下等!
【用法用量】: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。
【附方】:治小兒消化不良:紅高粱一兩,大棗十個。大棗去核炒焦,高粱炒黃,共研細(xì)末。2歲小孩每服二錢;3~5歲小孩每服三錢,每日服二次。(內(nèi)蒙古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:治療小兒消化不良:取碾高粱的第2遍糠,除凈硬殼等雜質(zhì),置鍋中加熱翻炒,至呈黃褐色,有香味時取出放冷。每天3~4次,每次0.5~1錢口服。治療104例,其中100例多在服藥6次以內(nèi)治愈,4例無效。
【藥用植物栽培】:生物學(xué)特性,喜溫暖濕潤環(huán)境。耐旱。宜選疏松、肥沃、富含腐殖質(zhì)的壤土栽培。
【栽培技術(shù)】:用種子繁殖。4-5月播種,按行距50cm開溝,點播,間距約20cm,播后蓋土。
【田間管理】:出苗后,中耕除草2-3次,結(jié)合中耕除草,將過密的苗間掉。追肥1-2次,肥料以氮肥和廄肥為主。食療價值
禾本科草本植物蜀黍的種子。又稱木稷、蜀秫、蘆粟、荻粱。我國各地均有栽培。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實,曬干除去皮殼用。
【性能】:味甘、澀,性溫。能益脾溫中,澀腸止瀉。
【參考】:含蛋白質(zhì)、脂肪、糖類、維生素B、煙酸等成分。
【用途】:用于脾胃虛弱,消化不良,便溏腹瀉。
【用法】:煎湯,研末,或煮粥服食。
【附方】:
1,高粱大棗散:高粱米60g,炒香;大棗10個,去核,炒焦存性,同高粱米共研成細(xì)末,加入適量白糖,混合均勻。每次6~12g。溫開水送服。
本方用高粱米、大棗益脾胃、止瀉,炒用以增強(qiáng)收斂澀腸作用。主要用于小兒腸胃虛弱,消化不良,少食腹瀉或大便稀溏等。
2,高粱苡仁車前湯:高粱30g,薏苡仁、車前各15g。加水煎湯服。
本方用高粱益脾澀腸,以薏苡仁、車前草利尿除濕。用于脾虛濕盛,瀉下稀水,小便短少。
3、高粱花末
原料:高粱花10克,紅糖少許。
制法:高粱花炒黃研末。
用法:紅糖開水沖服。
功效:清熱、解毒、止瀉。適宜小兒赤白痢疾患者食用
'