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清乾隆年制”款
備注:香港蘇富比2003.10.26,Lot 56
乾隆一朝蒜頭瓶式樣豐富,尤以本品最稱俊雅秀逸,其線條柔美起伏,盡見迤邐之姿,所施茄皮紫一色,勻凈瑩亮,靜穆古雅,胎骨細薄堅致,麗質(zhì)怡人,遠視之,宛若佳人玉立,風韻無限。頸部裝飾二道凸起弦紋,為修長的造型平添一份韻律之美,饒見匠心獨運。底部陰刻六字篆書年款,筆道精練有神,為乾隆早期獨特之寫法。茄皮紫釉創(chuàng)燒于明代中期,流行于清代前期,因色如茄子之紫,故得名。系以錳為著色劑,在850度左右火候窯溫中燒成。其色紫中泛藍,釉質(zhì)肥厚光潤,釉色有深淺兩種,深者呈紫黑,淺者呈淡紫,以無裂紋者為上乘。本品即屬于后者,釉水深邃飽滿,一如成熟的茄皮之色。此式蒜頭瓶頸部有二道凸起弦紋,清宮原稱為“雙環(huán)蒜頭瓶”,創(chuàng)設(shè)于乾隆二年五月,是乾隆早期御瓷尊貴之造型,有琺瑯彩、青花和顏色釉諸品種。據(jù)乾隆二年內(nèi)務(wù)府造辦處活計檔“江西燒造瓷器處”記載:“五月十一日,首領(lǐng)吳書來說,太監(jiān)毛團、胡世杰傳旨著將瓶樣畫些呈覽,準時交于唐英將甜白瓶燒造些來。欽此。于本月十三日畫得……雙環(huán)蒜頭瓶紙樣一張……,奉旨,……交唐英照樣發(fā)去燒造。”因此,此式蒜頭瓶應(yīng)為乾隆早期獨有的式樣,存世珍罕,除本品之外,茄皮紫一類僅見一例,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存清宮舊藏“清乾隆茄皮紫釉瓶”,高28.3厘米,不同之處則是后者無款,見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——顏色釉》,圖166。其它同型異彩者可見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“清乾隆 琺瑯彩纏枝花卉紋蒜頭瓶”,高18.6厘米,出自《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——瓷器卷•清代》頁171,圖112;香港蘇富比2008年秋拍第2512號拍品“乾隆 仿汝釉蒜頭瓶 ”,高23.1厘米;香港鐘氏懷海堂收藏“清乾隆 青釉雙弦紋蒜頭瓶”,高29厘米,出自《機暇清賞——懷海堂藏清代御窯瓷瓶》頁188圖52。以上器物寫款皆與本品相同,亦為乾隆早期御窯廠所出,而茄皮紫一色最為珍罕。本品集靜穆純色與尊貴造型于一體,且成對保存,至為可貴,可稱孤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