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九墨菜譜制作公司
中式菜譜翻譯中的跨文化意識
1.文化和翻譯根據(jù)社會語言學家Goodenough的觀點,文化是“由人們?yōu)榱耸棺约旱幕顒臃绞奖簧鐣钠渌蓡T所接受,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。作為人們不得不學習的一種有別于生物遺傳的東西,文化必須由學習的終端產(chǎn)品——知識——就這一術語最寬泛的意義來說—組成”。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,是載體,承擔著傳遞文化的重任。語言和文化互相依存,不可分割,缺了其中任何一個,另一個都會失去意義。翻譯和文化密切相連,奈達曾說過,“翻譯就是交際”。翻譯是兩種語言溝通的中介與橋梁,不但要跨越語言的障礙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鴻溝。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碼的轉(zhuǎn)換,而是一種文化符碼的轉(zhuǎn)換。2.菜譜翻譯的跨文化意識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,而菜譜是餐廳的名片和廣告,是溝通消費者和餐廳之間的橋梁,促成良好的雙向溝通。翻譯學家J.C.Catford曾經(jīng)對菜譜下過這樣的定義:“Menu
transl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ter-lingual transformation for semantic
equivalence in the specific area of menu and terms in culinary
culture.”從此定義中可以看出在菜譜翻譯時要使用簡潔的語言,用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貼近中式菜譜的內(nèi)涵和外延。同時考慮到中西方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,因此在忠實、通順的基礎上加以適當靈活處理,這樣外賓才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久遠的飲食文化。由于文化差異、宗教差異、道德觀念及忌諱等問題,譯者應具有跨文化意識,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??缥幕浑H,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所鑄就的交際雙方以語言為媒介,通過信息源—編碼—信息傳遞—解碼—反饋等環(huán)節(jié)所構(gòu)成的一個雙向信息交換的動態(tài)連續(xù)過程。在這個過程中,信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,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解碼,譯者作為跨文化意識的載體在信息傳遞中起著橋梁作用。菜譜翻譯中要注意那些根據(jù)聯(lián)想意義命名的菜肴,避免引起文化沖突。如“龍鳳配”這道名菜有些就直譯為“dragon
and
phoenix”這顯然不妥。在西方文化中“dragon”有邪惡之意,而“phoenix”只存在于中國的神話里,西方人對此毫無感性認識。實際上這道菜的主料是lobster和chicken,可以譯成“lobster
and
chicken”。再如“三鮮湯”中的“三”這個數(shù)字在日本和北非地區(qū)代表“積極”意義,而在乍得、貝寧等地,“三”則有巫術的含義,奇數(shù)被視為“消極”意義,可譯為“soup
with fish,shrimp and vegetable”。而“紅燒獅子頭”譯為“braised lion
head”,獅子在西方文化中是令人崇拜、敬畏的對象,品嘗百獸之王的頭那怕得有不少的勇氣呢。隨著中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,成功的菜譜翻譯成為了傳播中國飲食文化藝術的有效途徑。由于中西方飲食觀念也存在一定差異,因此在翻譯中要避免跨文化交際產(chǎn)生的隔閡和誤會。3.中式菜譜的翻譯中式菜譜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(nèi)涵和地方特色。其命名方式既有寫實又有寫意;既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,又充滿著民俗情趣和地方風情。外國客人可以通過菜譜領略到中國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姿,領略到中國飲食文化的浩瀚繁雜和博大精深。菜譜的翻譯不僅是語言上的溝通,更是文化上的溝通。一方面,要講清楚菜的原料和烹調(diào)方式,另一方面,又要反映出中華飲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蘊,注意文化差異。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翻譯。(1)直譯(寫實)根據(jù)菜譜的表面含義用英語意義基本對等的詞或詞組來譯,其順序和結(jié)構(gòu)基本不增不減。顧客一目了然就會知道菜的原料、烹調(diào)方法及刀工等。a.烹調(diào)+原料烤鴨:Roast
Duck脆皮豆腐:Deep-Fried
Tofu炒芥蘭:Sautéed Chinese
Broccolib.烹調(diào)+原料+with/in+配料紅燒魚:Braised
Fish with Brown Sauce蠔油扒時蔬:Braised Vegetable in Oyster
Sauce紅燒毛芋頭:Braised Taro in Brown
Saucec.烹調(diào)+加工方法+原料+with/in+調(diào)料蝦仁炒蘑菇:Fried
Shelled Shrimp with Mushroom茄汁牛肉片:Fried Sliced Beef
with Tomato Sauce米粉扣肉:Steamed Sliced Pork Belly with
Rice
Flour(2)直譯+注釋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反映出地方特色烹飪技巧和風味。此類菜名譯法如下:a.地名/人名+原料麻婆豆腐:Ma Po Bean curd廣東香腸:Guangdong
Sausageb.地名/人名+(in)style廣東龍蝦:Lobster
Cantonese Style中式泡菜:Chinese-style
Picklesc.烹飪方法+地名+原料/地名南京板鴨:Steamed
Nanjing Duck德州扒雞:Dezhou Stewed
Chicken以典故命名的,直接譯出該菜的原料及烹調(diào)方式,最好在英譯名之外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補充說明其內(nèi)在含義。如:佛跳墻:Assorted
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——Fotiaoqiang lured by its smell,even the
Buddha jumped the
wall(3)意譯(寫意)中國飲食文化的菜譜追求“三美”即“形美,音美,意美”,有較深的內(nèi)涵,透過現(xiàn)象看到本質(zhì),以實對虛,顯其“廬山真面目”。a.原料+with+作料魚香肉絲:Shredded Pork with
Garlic Sauce白靈菇扣鴨掌:Mushrooms with
Duck Feet陳皮兔肉:Rabbit Meat with Tangerine
Flavorb.作料+原料咖喱牛肉:Curry Beef芝麻豆腐:Sesame
Tofu五味豆腐:Five-Flavored
Tofuc.以實對虛舍去菜名里的寓意、夸張等說法而使用明白的英語譯出。白玉蝦球:Crystal
White Shrimp Balls發(fā)財好市:Black Moss Cooked with
Oysters青龍過海:Water Celery
Soup(4)轉(zhuǎn)譯在中式菜譜里,以“龍”、“鳳”、“鴛鴦”、“翡翠”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中國的飲食文化有多久,恐怕沒有精確的時間來推算,據(jù)稱飲食文明的創(chuàng)造者為黃帝,從這一時間算來,至今也有五千年左右了?!痘茨献印分杏?ldquo;黃帝作灶,死為灶神”之記載,而在我國很多地區(qū)(比如東北地區(qū)),仍保留著祭招灶神的習俗。臘月二十三,往往被老百姓稱為“小年”,這一天,按老人們的說法是灶王爺(老百姓常常稱灶神為灶王爺)升天的日子,每年的這一天,灶王爺都要向玉皇大帝報告一年中人們的功過。為了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,人們往往買(以前是自制)很多的棒棒糖來供奉灶王爺,以求一年的五谷豐登、一年的豐衣足食。當然,這種說法并不科學,卻反應了由古至今人們對富足生活的向往。而黃帝的功續(xù)卻不止如此,還創(chuàng)造了“蒸谷為飯,烹谷為粥”的飲食結(jié)構(gòu)。中國的飲食文化與中國的歷史發(fā)展是分不開的。中國的飲食文化開始形成是在周秦時期,那時的人們,就已經(jīng)以谷物為主食。到了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各種谷物蔬菜基本能夠自己生產(chǎn),只是當時的飲食結(jié)構(gòu)與今天略有差別,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是谷子,又稱稷,也就是現(xiàn)在所說的小米,占主導地位,為五谷之首。到了漢代,中國的飲食文化獲得了長足的發(fā)展。豆腐就是當時飲食文化繁榮的產(chǎn)物之一。而且現(xiàn)今人們食用的許多水果、蔬菜也是在漢代引進的,例如石榴、葡萄、西瓜、芹菜、胡蘿卜等等,就連現(xiàn)在一些烹任方法也是在漢代得以發(fā)展的。從唐朝至清朝,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鼎盛時期,最有代表意義的是清代的滿漢全席。這時的主食已經(jīng)開始以米面為主,蔬菜種類豐富,現(xiàn)代的許多飲食習慣就是由此發(fā)展而來的。正是因為如此繁榮的中國古代飲食文化,才造就了中國飲食文化的與眾不同及豐富多彩。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飲食習俗是以五谷為主食,輔以蔬菜,外加少量肉食。而在食物的制法上,則以熱食、熟食為主,烹任方法多種多樣,炒、烹、炸等技藝,一種食物由于烹任方法不同,往往有十幾種樣式,幾十種味道。各種巧奪天工的技藝使極為普通的菜看也能大放異彩,令人在飽腹之余,感嘆烹調(diào)技術的高超,而菜肴的珍美,更讓人嘆為觀止,因此使有了眾多的名廚,如以湯聞名的伊尹、以炙魚揚名的太和公、善制糕點的董小宛以及點心名家蕭美人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