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豫之門》特別強調“理性收藏”、“知識就是財富”,收藏是“投資而不是投機”。節(jié)目在傳遞市場概念的同時提醒藏友警惕“撿漏兒”和“一夜暴富”的心理,倡導用健康的心態(tài)收藏。
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曾說:“粗糙的物品容易養(yǎng)成人們對待物品的粗暴態(tài)度”。反之,優(yōu)雅的器物則凝聚著天地間的美德與善行,真氣流衍。所謂精氣為物,成型為器,與美好器物相對應的創(chuàng)造者與使用者,也應該是非等閑的人物。
很多人認為只有博物館里的藏品是真的,其他都是假的,所以改變很難,我們藏友要自救。我建議民間應該興起一個甄別運動,也可以組織收藏愛好者參與研究學會,寫出文章來,對社會做貢獻,推動文博系統(tǒng)的專家和政府部門參與進來,讓他們不能小看民間收藏的水平和力量。
真與假、新與舊、好與壞、仿與贗想起來、論起來、說起來似乎是如此的簡易與簡單,但真正看起來、辨起來、分起來卻又分明是這樣的復雜與難辦!古玩鑒定只有正誤、對錯、是非,沒有專家、學者、權威!擺什么臭架子、裝什么死皇帝!在恢弘浩瀚的歷史面前、在攝人心魄的藝術面前、在鬼斧神工的工藝面前、在真假是非莫辨的客觀真實面前,無論你是學富五車的專家,是汗牛充棟的學者,是德高望重的權威,還是目不識丁匹夫,都是小學生、都是活孫子!古玩鑒定崇尚客觀、理性、公正,鄙視光環(huán)、頭銜、地位、履歷、年齡、職位、職務和職稱!
偽造古錢幣紅銹方法。出土的古錢幣也有生紅銹的,偽造紅銹的方法有四種:(1)將造成的偽錢幣用火燒煅使透,浸入冷水,便帶紅色的銹;再浸以鹽酸或醋酸,埋入土中,經過一年半載取出來,便有紅綠銹色,頗似出土古錢幣了;(2)用膠水調以紅色粉末,也能造成紅綠銹色;(3)用松香調以紅色與綠色,同涂在偽錢上面,便成了紅綠銹;(4)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涂偽錢上面也能造成紅綠銹。
無論節(jié)目設計,還是延伸活動,《華豫之門》都把服務觀眾作為欄目的第一準則,歡迎參與華豫之門欄目。
唐裝即唐制漢服,其種類多樣。一種是傳統(tǒng)的襦,裙裝,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,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(tǒng)的上衣下裳制。人們總說到的衣裳二字,其實衣是衣,裳是裳,衣是上身穿的,裳其實是指現(xiàn)代所說的裙子,衣與裳分開。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,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(xù)到明末。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系上帶結,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系上長長的裙帶,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著,后來這種松散的上衣不斷加長,一直覆到膝蓋部,就后來發(fā)展成了明代的褙子。
古玩的收藏與鑒賞,是一項高雅的玩,一種有品味的玩,一種有文化的玩,一種背負歷史、尋舊懷古的玩。古玩投資,屬于藝術品投資的范疇。古玩,它的涉獵面十分廣泛,門類十分龐雜。從材質來看,有木質古玩、陶瓷古玩、玉石古玩、珠寶古玩、金屬古玩等等;從使用價值看,有古典家俱、有文房四室、有器皿用具、有梳妝飾品、有古代錢幣、有書籍報刊、有煙標海報等等。古玩,猶如一個包羅萬象的大市場,東西多得很,博得很,雜得很,玩法多得很。“盛世文物,亂世饑民”。國家繁榮向上,老百姓豐衣足食,古玩有市場。國家蕭條混亂,老百姓衣食無著,沒人有那個閑心來搞古玩。
北宋的統(tǒng)一帶來了文化經濟的繁榮,特別是宋徽宗趙佶的嗜玉成癮,更加促進金石學的興起,城市經濟的繁榮,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宋、遼、金玉器的空前發(fā)展。宋徽宗雖然不是一個好皇帝,但卻是個出色的藝術家,愛好金石藝術,這對工藝美術的發(fā)展給予巨大的影響。
出土的發(fā)掘品錢幣表面銹色深深漬入錢幣里面,因為其分子結構穩(wěn)定、緊密,所以真銹很不容易擦掉。而偽造銹色則不然,偽銹多在錢幣表面,稱作“浮銹”或“粉狀銹”,比較輕浮,容易脫落,往往經堿水一煮,做上的假銹便不堪一擊。發(fā)掘品偽銹作法有兩種:(1)將偽品錢幣放人醋酸中,埋入地下,迅速生成銹色;(2)將偽品放入鹽囪砂(氯化氨)、錫綠(硫酸銅)、醋的混合液中,把新銅腐蝕成舊色,然后用膠水往錢幣上面粘銹。傳世品偽銹的作法是把偽品用火熏黑、擦油、打蠟。傳世真品黑得沉著、光滑,而偽品則漂浮、發(fā)亮。